學系特色與歷史
醫檢生技是「臨床醫療的前哨,生物科技的先鋒」!
本校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以適性培育具備「專業、學術、服務」等多元能力之醫檢生技人才為願景。
生物科技是產業界的新寵兒,而醫學檢驗是生物科技在醫學上的應用。就讀本系將學習到豐富的醫學生物科技和臨床檢驗知識,及相關的實作技術與服務領導能力。畢業後,不但可以考取證照在醫療機構擔任「醫事檢驗師( 醫檢師) 」,也可以往生技產業發展,成為這類工作的最佳人選;或者選修醫技研究相關課程,繼續升學。
當COVID-19在全球爆發時,分子生物技術「聚合酶鏈反應(PCR) 」即成為疾病確診的主要檢驗工具。許多新興的檢驗技術,針對病原菌、癌症和遺傳疾病的基因檢測,細胞治療的品管檢驗等,也已被正式納入法規。在這些領域裡,醫檢師都扮演了主要角色。
歷史沿革
1965 創辦「醫事技術專科」
1975 改制為大學學系
1976 (北醫附設醫院正式營運)
1996 成立夜間部二技在職進修班
1997 成立生物醫學技術研究所碩士班
1997 (萬芳醫院正式營運)
1998 成立生物醫學技術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2006 改名為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
2006 研究所整併為醫學科學研究所醫技組
2008 (雙和醫院正式營運)
2010 系所合一(研究所回歸本系);本系改隸於醫學科技學院
2015 成立『醫學生物科技博士學位學程』,104學年起開始招生
2017 北醫附屬三醫院由[實驗診斷科]更名為[醫學檢驗科],醫學檢驗科科主任由醫檢師擔任,並同時擔任本系副主任
2023 學系辦公室、教師研究室和專業科目實驗室搬遷至「雙和校區」,大二下起及碩博班課程移至新校區上課
從醫技專科到醫技系 -齊心努力的美好年代!
- 1965 年秋天,北醫甫開辦醫學、牙醫系、藥學系第 5 年,兩位博士創辦人胡水旺與徐千田教授認為,醫療重要決策往往取決於檢驗醫學的結果,醫檢角色舉足輕重,當時學界唯臺大設有醫技系,檢驗技術人才普遍缺乏,一致認為成立「實證醫學」的時間已到,所以催生並成立北醫醫事技術專修科(簡稱:醫技專科),將醫學病理權威、原擬擔任臺大醫技系主任的陳定堯教授「接」到北醫,在設備與空間闕如窘境下,排除萬難添購第一代生化自動分析儀,開啟北醫「從醫技專科到醫技系,要做就要做最好」的里程碑。醫技專科第 1 屆校友蔡銘川回憶,當時醫檢在臺灣還是新名詞,課程籌備不易,有的科目如免疫學並無專書,即使有書也並非醫技的專用書,但陳定堯主任聘請臺大名師如陸坤泰教授教微生物、沈銘鏡醫師教血液學,也從國防醫學院、中興醫院等邀請學者與專家前來授課,給學生最棒的知識啟發。然而,當時實驗只能借用其他學科的實驗室,上實驗課,只見助教及技術員搬運儀器試藥到實驗室,難免有著寄人籬下的心情。克難的環境,卻造就學生非凡表現。當時醫檢師檢覈考試錄取率,北醫為全國五專醫檢生技之冠,堪稱全國第二強的醫事技術學校。課外活動也表現傑出,如:橄欖球、東洋與西洋擊劍、柔道等運動皆有輝煌的戰果,「那真是一個刻苦但美好的年代!」讓蔡銘川難忘。
階段性蛻變 成為具前瞻性的學系
1975 年,在教育政策下,五專部醫技專科走入歷史,轉而成立醫事技術學系(簡稱:醫技系),以原圖書館舊址做為系館,有了專屬的辦公室與實驗室,自此之後,系上的儀器各得其所,學生從此不必再借用其他學科的實驗室,實驗的不便獲得充分改善。1983 年,北醫第 1 屆藥學系校友陳增福教授接任醫技系系主任,他爭取將原基礎醫學大樓變為醫技系的教學大樓,使得醫技系也有獨棟大樓,辦公室、教員研究室、學生實驗室、儀器室、無菌室⋯⋯,連學生會都有專屬空間,同時創辦醫技會刊,打開醫技系在北醫的能見度。1991 年,曾擔任實驗診斷科主任的蘇順景醫師擔任系主任,蘇主任提出改善設備與研究環境,才可能爭取學有專精的學者來校任教,讓醫技系進入另一個不一樣的階段。隨即由李宏謨博士(醫技專 5)接任,他看到醫技與分子生物技術關聯性的趨勢演變,適時調整課程,任內籌設分子生物學研究所碩士班及夜間在職進修班,讓北醫醫技的發展潛力進入茁壯期。如今,醫技校友早已不侷限醫檢師一職,不乏產官學醫界等傑出人士。
本系在學校的支持下大力改善設備與研究環境、修訂課程、增購設備、改善師資、並陸續聘請吳雪霞博士及李宏謨博士、楊沂淵博士、呂思潔博士與何元順博士等敎師以增強師資陣容。由於檢驗自動化,近年醫檢就業市場漸漸飽和,越來越多醫技系學生選擇醫學研究及生物科技為發展目標,為提升本校教師研究能量,以提供學生參與研究機會,本系於1997年成立生物醫學技術研究所碩士班,1998年成立生物醫學技術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陸續網羅劉正民老師、高淑慧老師及梁有志老師加入培育生物醫學研究人才的行列。2004年奉教育部同意原在職進修班招生名額轉型至日間部醫技系,同時申請更改系名為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教學上更加入由業界經驗豐富的劉俊仁老師及林景堉老師使得學系無論在醫學檢驗及生物技術的教學更多樣化,學生的職場領域更豐富,學生的實務能力更落實。接著延聘林詠峯博士, 林榮俊博士, 李嘉華博士, 廖宜真博士, 劉兆蓮博士, 林靜宜博士及劉佳宜博士加入教學團隊更使學系教學陣容更堅強。隨著資深教師陸續退休,本系持續新聘潘玟伃博士和吳昭容博士加入教師陣容。歷經多位主任的帶領和努力的耕耘, 逐漸蛻變成長。本系於2014年成立 『醫學生物科技博士學位學程』並且於2015年開始招生。因應校務蓬勃發展,雙和校區於2023年啟用,本系配合學院搬遷,進駐新校區。
提前探索產業 與業界無縫接軌
本系校友在醫學研究、醫檢師、疾病感控、生殖科技、臨床試驗、專利權、生技產業行銷與研發等專業領域多有傑出的發展。除了積極協助學生找出人生目標做出生涯規劃,本系也積極規劃新課程, 如細胞治療學, 人工生殖科技, 本系每學期不定期舉辦生涯輔導與規劃等方面之相關座談。在課程中安排相關專業機構之參訪活動,並聘任本校附屬醫院之資深醫檢師為本系臨床教師,參與臨床課程教學,分享實務工作經驗,透過近距離的接觸協助學生對未來的專業工作有具體的概念,以強化學生提早規劃未來就業方向。
近年來隨著生技產業時代來臨,醫技系除了不斷建立師生與國際交流,本系更推動「課程分流計畫」,除了20週的教學醫院的臨床檢驗實習, 近年來更鼓勵學生提前探索未來各種職涯領域,增加生技週的演說及產業實務學習。我們更積極讓學生於大學部與碩士班學生申請至美國亞特蘭大兒童醫院及日本北海道大學、九州大學與東京醫科齒科大學進行檢驗實務學習;碩士生可申請到美國喬治亞州立大學攻讀雙聯學位。學生也可以選擇國內人工生殖醫療機構及細胞治療公司, 或生技檢驗器材公司, 精準基因檢測公司進行1-3個月實務學習, 以備畢業後與業界無縫接軌。尤其北醫的自由校風、學生不只專注於讀書、喜歡參加社團的特質,練就他們一身溝通技巧,使得就業路徑一向多元,如果再擁有生技技能,如同多了一對翅膀,競爭力可期。
醫技領域不設限 未來無限寬廣
- 走過半世紀,歷屆醫技校友的職涯領域活潑多元,多位還把醫檢版圖「做大」,將 20 年前不被看好的健檢市場變健康與時尚產業,個人的事業體橫跨健檢、醫美、病理、醫療器材, 物聯網及生技製造等,表現傑出。北醫醫技校友的專業能量影響著臺灣生技發展,學校也試圖以精密儀器、堅強的師資陣容,讓產學無縫接軌。醫技系除了成立了「食品安全檢驗研發中心」,精密的質譜分析儀可檢驗農藥殘留、重金屬、微生物、大腸桿菌⋯⋯等。今年也在校友的熱心協助下成立 [次世代基因定序研發中心],它不僅是提高北醫醫技系學生專業格局的秘密武器,更是北醫未來還可接受外界委託,參與食品、醫療衛生檢驗的重要任務,再創北醫的學術與社會價值,讓醫技系展現研發與創新的未來。校長十分重視醫檢生技系,師資延聘與設備改善,特別是學生實驗室空間改善與儀器採購經費上給予支持,並期許本系群策群力,研究向下紮根,研究水準向上提昇,同時要掌握時代脈動,用心良苦令人敬佩。最後期望醫檢生技同學能堅定意志及目光放遠,努力充實自己,參加合宜的課外活動,培養健全身心,才能擔當隨著時代日新月異的醫檢生技這行的工作,貢獻社會。